“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一个个创新举措,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昨天,记者走访发现,“互联网+课堂”的新模式正在扬州各个校园广泛运用,并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可。近日,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推进扬州教育信息化“八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全市“三通两平台”建设指标超过省平均水平,“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超过90%,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YMS了解】
“互联网+课堂导学”新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互联网+教育”什么样?记者昨走访看到,对于扬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模式并不陌生。在文津中学,记者看到,传统课堂模式下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老师讲课一个进度,讲什么老师说了算,而文津中学推出的“互联网+课堂导学”形式,预习环节学生可以借助导学稿、微视频、课本等教学资源,自学更有保障。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学生预习后提交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课下,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寻求在线答疑。
记者观察到,整个模式涵盖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学习,线上更多的是学生自学,通过观看微课、查阅资料的方式,解答学习中的疑惑。线下的课堂上,则是点对点的交流,老师也可以尽可能做到针对性的指导。
大数据融入课堂
作业纸自动扫描判卷
校长王军文告诉记者,文津中学“互联网+课堂导学”的整体架构中,有《数字化导学稿》、无线网络全覆盖、便携式终端等硬件,还有微课、PPT以及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工具等学习资源。同时,传统的集体备课、学案导学、合作学习、学生评价方式也并行不悖。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文津中学正在研发一个新的平台——“互动课堂”,目前已经在学校试运行,将课前、课中、课后全部打通,老师将作业纸扫描上去,仅需半分钟。平台还能自动判卷,除了客观题判卷,还有主观题,支撑它的是大数据,平台样本量越大,判断准确性越高。
“大数据分析平台上,老师还可以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错题情况,方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因为针对性强,习题不再是千篇一律,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王军文如是说。
【总体目标】
创新“互联网+”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此次市教育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扬州教育信息化“八大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今后要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融合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根据《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市“三通两平台”建设指标超过省平均水平,“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超过90%,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扬州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成一支适应智慧教育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创扬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基础环境提升
学校主要教学场所实现无线覆盖
2017年全市20%以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标准达到省Ⅰ类要求。到2020年,全市100%学校达标。
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通过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江苏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高速互联互通,中小学校教育城域网接入带宽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学校主要教学场所实现无线覆盖,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化设施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优质资源共享
免费推送到农村学校
到2020年,建成扬州“教育云学堂”,满足广大师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多样性的需求。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建设机制,通过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和自主学习资源库。充分利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向全市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进行优质资源免费推送。
整合扬州同步课程网和扬州教育资源网,融合各类终身学习软硬件资源,建成安全、便捷、高效、易用的智慧学习综合服务的“教育云学堂”平台,支持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多终端,将学习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智慧教育云建设
建成市县共享教育云平台
积极推进扬州教育云与“云上扬州”的对接与融合,提供满足云服务内容的海量数据存储空间,不断丰富教育城域网应用系统。
到2020年,以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重点打造教育数据中心,教育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做好数据异地互相备份,增强系统安全稳定性、提高服务及时性。建成市县协同和数据共享的统一教育云平台,积极对接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加快应用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市教师、学生及办学条件等教育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
关键词:应用能力提升
信息化领导能力纳入考核
到2020年,培育一批智慧教育名师、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和数字化学习社区。完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培训制度。强化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应用能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能力培训,并将其纳入教师、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智慧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建成智慧校园50所
2017年全市建成智慧校园50所。到2020年,全市60%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啥样?据介绍,智慧校园涵盖智慧环境、智慧学习、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内容,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网络、增强现实、云计算、普适计算等新技术,利用智能手机、游戏化学习、智能机器、3D打印等新手段,支持翻转课堂、慕课、泛在学习、移动学习、STEAM、创客教育、思维训练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服务平台,为学校提供行政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等应用服务。
关键词:智慧课堂建设
到2020年,全市20%的学校
建成智慧课堂示范校
2017年全市建成智慧课堂示范校20所。到2020年,全市20%的学校建成智慧课堂示范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设智慧课堂示范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目标,从课堂寻找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革,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上结对深化
全市中小学校网上结对巩固率100%
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力求在网上结对的内容、形式、载体、成果和机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持续保持全市中小学校网上结对巩固率100%,重点发掘和打造一批有典型意义、示范作用的结对先进学校组。加强自动录播、高速无线、智能信息终端等数字手段应用,借助城乡学校网络教研平台,推广教育信息化先进应用成果。
关键词:网络安全建设
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一把手责任制
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一把手责任制。规范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准入要求,推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和数据容灾机制。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